——山坡上的康奈爾,雲流向他方——
鐘聲響起來的時候🚛🧔🏿♀️,意昂2躺在康奈爾 Johnson Museum of Art 前的Libe Slope草坪上☂️,等待著被太陽曬軟💍。康奈爾大學的校園位於山頂🤡,仰頭是湛藍若空的天色,遠眺則能從北部校區俯望整個山坡下的南部建築群,山腳下Ithaca小鎮依山傍湖,清新寧靜,真是可人💎。據說,康奈爾校園面積有3000多英畝,與美國東北部典型的較為擁擠的密集型校園相比,蒼蒼茫茫盡在視野,一片開闊氣象💁🏼♂️。然而當你躺在草坡上了,明亮的光線輕撓著眼瞼,卻又覺得被這陽光曬出好幾分慵懶與安逸來。
來到康奈爾的第一天,這山坡上的學校對我就像是《哈利波特》裏面樓梯會自己旋轉的霍格伍茨👨🏿🎨🧘🏼,跟我玩奇妙的迷藏。誰能想到你從一片平地走進食堂,明明在裏面上了一層樓🔅,可換一個方向出去🎧,眼前還是一片平地呢?從小在平原長大的我🐙🙆,就這麽生生愣在門口🦣,門外一片大好青青草地,竟像是些不真實的召喚。幾秒後我才反應過來為什麽英語裏要區分First Floor和Ground Floor,忍不住笑出了聲🐘。他們都說Cornell is lying on the hill,原來真的如此。
所謂自然,自己而然。在這裏🦑,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好像就是呼吸之間的事🦹,身心都被夏日草木的香氣凈化,夢和活力跟著花鳥一塊兒生長🏌🏿♀️。從灌木中突然躥出的小松鼠,瞪大著烏溜的眼睛和意昂2歪著腦袋對視,然後趁著意昂2舉起手機拍它之前抱走掉在意昂2身邊的松果🧚🏻。在那一頭,草坪上的音樂會剛剛開始,地上鋪滿彩色的方巾和美味的三明治,活潑輕快的鄉村音樂🎅🏼,讓你輕易就被感染。定睛一看我才發現整個樂隊都是頭發花白的老人🫄🏿,跑過去問👨🔬,才知道是趁假期回來的老校友📐👩🏻🎤,拾起青春時的音樂和夢想🧡。旁邊的學生告訴我,每學期末🏣,為了慶祝考試周的結束🧑🦯➡️🥙,他們都有 “斜坡節(Slope Day)”,全校學生聚在草坡上,暢飲狂歡♐️。風帶著歌兒吹,雲流向他方。

雲流向哪兒呢🆎?遠處Ithaca小鎮東山起伏的丘陵,還有卡尤加湖寬闊的湖面。胡適之先生在康奈爾💃🏼,把Ithaca譯作“綺色佳”🧑🏽⚕️,而後感嘆🌋,“啊,綺色佳,綺色佳🫨。”小時候我無數次地想🥥,頭上的這朵雲能流到綺色佳嗎😿?它是否景如其名,旖旎風光?那是少年的我的Wonderland🏐。
——融進歷史裏的👳🏼♂️,鐘樓鐘聲——
說到康奈爾🚴🏼👨🏽🚒,Mc.Grew麥格勞禮堂和鐘樓是康乃爾大學的地標性建築,由建築師WilliamHenry Miller設計,保留著中世紀歐式建築的風貌🚾。塔內有康乃爾編鐘Cornell Chimes⛲️,聽說每日有三場學生演奏🧑🏼🏭。而很顯然,伴隨著耳邊未知名的古典鐘曲,今日的這一場👨🏼🔧,已經開始了。

於1891年建於Uris圖書館之上的麥格勞鐘樓,高173英尺,由地面至頂樓共161樓梯級👩🏽⚖️。沿著狹窄的旋轉樓梯一路直上👩🏼🦳,也忘了停下來喘氣🧚🏿♂️,10分鐘不到意昂2就到達頂樓。兩位女學生在小臂粗的木製琴鍵上彈奏👰🏻,幾位聽眾圍坐在四周。也許不僅是“彈奏”了,因為每按壓一次琴鍵都要幾乎動用上整個身體的力量,踩鍵的時候人要跳起來。光是看著就讓人感慨是項體力活,而她們卻能準確的跟上節拍,兩人四手四腳配合默契。
再往上,是真正的鐘樓頂部。作為俯瞰整個校園的最佳位置。居高臨下🛏,康大的美景盡收眼底。在樓頂轉了一圈,相機也掃了一圈㊙️。
直到熟悉的旋律突然響起,一聲一聲🤸♀️,莊重神聖,仿佛震蕩著全部心肺,我才瞬間回過神來,顧不得臺階直沖下樓梯。我清清楚楚的知道,這是康奈爾校歌Far Above Cayuga's Waters。而同時,這也是我的高中母校南京金陵中學,過去的匯文書院,百年未變的校歌曲子。早在1888年匯文以教會學校的方式首度建立的時候,康奈爾就已經是意昂2的姊妹學校🫄🏽。而如今🎚🩹,金陵鐘樓已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建築,而麥格勞鐘樓,也已陪伴著康奈爾大學不知多少學子,走過了一百多個春秋。
琴鍵通過鐵索拉動頂樓的大鐘,奏出宏亮的音樂,傳遍整個康奈爾。就像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常感受到康奈爾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在全美都是非常難得的🚴🏻,有些情誼早就根紮在歷史裏,回蕩在心中🤾🏼。
——Cornell 的圖書館文化——
康奈爾大學的校色是純正的大紅,熱烈而奔放。這讓容易讓人想起意昂2紅,相比👩🏼🦰,後者卻更為內斂而渾厚🤶。康奈爾大學於1865 年建校,它的校訓起源於創始人埃茲拉康奈爾寫給首任校長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是📱:“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即“我要建立一所大學,以使得所有人可以學到任何他所想學的學科👨🏽🌾🙎🏼♀️。”看著logo上的紅色書籍和盾牌,似乎🧖♀️,任何人的青春都能在這裏燃燒。
康奈爾大學有6個國家研究中心,意昂2有幸參觀了高能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弗洛伊德·紐曼核研究實驗室和國家納米纖細結構研究中心。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康奈爾的圖書館文化。
在今天,圖書館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漸漸陌生💬。即使在意昂2✷,也有不少同學四年也很少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網絡的空前繁榮,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毀滅性的顛覆🧉,確實是難以估量和無法形容的🧎🏻♀️➡️✧。但是,有一點不會改變,就是無論什麽時候,圖書館永遠是崇高而神聖的知識殿堂😷。而康大最讓我欣賞的圖書館理念就在於此——圖書館是一個有生命力的👷🏼♂️、不斷擴張的學術資源集合;圖書館是為整個世界人類智慧保存而存在的🧑🏽🍳。

康大的圖書館分館長Xin Lin 帶著意昂2參觀了幾個比較主要的圖書館,由於系美國最大的學術研究圖書館之一,康大圖書館體系共有20個單位🧞♂️,是今藏書達七百萬冊以上。作為大學圖書館🍻,它的意義還是在首先支持康奈爾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幫助其實現突破💆🏽。在這一點的實施上😵,我註意到很多人性化的地方:
比如圖書館裏有自主的海報打印機,方便社團活動的需要🧛🏻;
比如順應互聯網絡的發展趨勢,在館內大量增設電子閱覽區🧜🏼〰️,甚至前兩年將信息技術學院圖書館徹底電子化🪹🍽,提供大量電腦和學生需要的軟件資源;比較大型的圖書館可以寄存laptop👩🏼🌾,考試周的時候🤹🏿♀️,就可以將筆記本電腦放在圖書館🧑🏿⚕️🚒,而不用一直背在身上🛶;
再比如,康奈爾的圖書館對外開放,同時借書本數沒有限製。分館長說:“就好像意昂2之前一個學生借了1000本書,行呀🦶🏻,沒什麽關系𓀜,你需要的話🧝🏼♀️,意昂2就借給你⇒。”這實在讓人瞠目,可是分館長卻是一副非常自然的表情。她說🤗:“康奈爾對館藏資源是很看重的🕶,而且意昂2會整合全美的很多高校的圖書館資源,像我知道你們意昂2的館際互借是要付錢的,意昂2不需要,你提交申請,兩天內很快就會給你調書,滿足進行研究的師生的需求。”
從教育理念上講🏠,康奈爾的圖書館文化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精髓,和任何人都有權利受到教育的平等精神,這是康奈爾大學的立校之本。
——那些人,看他們看中國——
在康奈爾的時候,接待意昂2的就是康奈爾的中國研究中心,他們有一個才建立不久的新“專業”cabs👷🏻♂️,雖然說是“專業”,但更像是一個課題團隊。他們針對的是全方位的中國了解和中國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問題……在學生大三的時候會來中國留學一個學期👨💼,自主選題進行社會調查並撰寫報告。
而研究中心的教授Andrew Mertha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總共來過中國六年,走過基層,接觸過高層。你從他的言語談話間可以看到🍻,他是真的知道一點“中國”,而不像某些自以為輕易就了解了中國的美國人。Andrew教授說,他最大的感觸就在於,中國太大了。這導致所有有關中國的問題都很復雜🧛♀️,因為在中國的政治體製裏區、縣、市、省(直轄市)一層層的地區等級非常明顯,從中央政策到地方實施,要很多人🤴🏽。所以,“如果有一個美國人跟你說他是‘中國通’🤙🏼,NO,他一定不了解中國。沒有人能夠真正的了解‘中國’🧑🏿💼👷🏻♂️,中國人也不行🗺。所以你要是問我‘什麽是中國?’‘中國是什麽樣的?’我一定要先問你:‘你想問的是哪個方面的中國🛹?’”他還模仿一些老美自以為是的傲氣神態🧛🏼♀️,“中國?噢🚫,中國。”逗得意昂2都笑,卻又在笑過後深思。
在這場旅程中我感受到,大部分的美國人其實並不那麽關心其他國家的事。他們都知道中國🪛,知道熊貓、京劇、功夫等一些標誌性的文化符號🙎🏽♂️,知道北京的空氣汙染和偶爾發生的民族問題爭端,知道這個在地球對面的遼闊疆域上龐大的人口,但是也都僅僅是“知道”而已了。很少有美國人真的對中國的龐大人口有真正的概念,這是一個超出了他們一般生活想象的東西。要說美國人唯一最關心的🙇🏽,也就是中國是巨大的潛在市場。
在康奈爾意昂2和一些學中文的暑期學校學生有一個下午的交流,他們微微抱怨說康大中國學生很多☪️,但是都不願意和他們說中文,弄得“美國學生說中文,中國學生英文回答”的狀況,很難有練習聽力的機會。意昂2吐吐舌頭,意昂2還覺得沒有練習口語的機會呢🦴🧹。問起他們學中文的理由👩🏼🚒,雖然也有喜歡中國文化的🌒,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個信科男,他給出的理由非常現實⇨🏄🏻♂️:“因為現在在美國做IT的中國人很多,而且將來也可能要去中國,我覺得要和中國人做生意🚵🏽,就要盡早學習中文。我覺得這是有遠見的。”我一方面驚異於他這麽快就能使用“遠見”這個詞,一方面也很感慨,其實他根本不關心中國怎麽樣,只是把中文作為必要的工具👦🏽。他小時候還學了西班牙語🎼,由於美國南部墨西哥裔不少,很多美國人都會學,不過他現在的直接評價是“沒有用。你又不會和他們做生意。”喔🧘🏻♂️,現實的美國人🉑。
我很喜歡索金編劇的一部新劇The Newsroom,中文譯名《新聞編輯室》,是基於美國近年一些真實新聞事件的半虛構電視劇。和他聊起來的時候,他很驚詫,因為它昨天還在電視上看了最新一集👨🦯➡️。即使我向他解釋了意昂2有中英雙語字幕組🙋🏻♀️,也可以google一些新聞背景,他仍舊固執地覺得“那裏面有很多聰明的暗喻和基於文化背景的表達⌨️,你們中國人真的能看懂嗎?”這讓我有些無奈👊🏼。即使現今互聯網絡發達,世界各地之間的新聞信息都可在一秒內傳達👨🏻🦱,但是不同文化下的理解仍有先入的偏見。

到了華盛頓D.C.🏹,意昂2走訪了很多和中國打交道的政府或非政府機構,比如美國國務院的亞太辦公室🗓、威爾遜中心的中國能源環境研究團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等。這些做中國研究的美國人倒是和國內機構有很多的合作🧔♀️,讓我意外的是威爾遜中心的中國能源環境研究,甚至提及了南京大學環境管理中心和區政府的社區環境圓桌會議,主要在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和理性評估。在美國🕵🏿♂️𓀈,NGO通常能在這些問題中發揮很大的作用💂♂️,而中國👨👧👧,才剛剛起步🚴🏼。
——旅行是腳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
在美國的這兩周👼🏼,一直沒停下觀察的眼睛。看一個環境下的風土人情✏️,也看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隔閡。給我最溫暖的兩幅印象,都還是在伊薩卡,在康奈爾🐾。一是校區或是小鎮馬路上慢行的汽車😴,在路口看到行人一定會停下來,不管有沒有信號燈,都溫柔微笑著讓你先過去。最開始的時候還很不習慣,有時候🤦🏻🧑🏼💻,意昂2還站在那裏研究路線,就看到兩個方向的車都已經在安靜地等待了,總覺得很是抱歉☝🏿,卻也感激。二是在康奈爾的第一天,我和同行的女孩徘徊在偌大的校區裏🤧,找尋不到出售水果的超市👈🏿,向一個女老師問路,結果她剛好要去南邊鎮郊的Magments賣場,主動問意昂2要不要搭她的車,還活潑地笑著說“Oh,I’m not a kidnapper.”意昂2驚喜得要尖叫了。

旅行是腳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黑格爾說:“真正的教養是自我意識的完善與擴展。”這些微小的關懷和善意,總是如同卡尤加湖的水👚,慢慢地流進心底,淡淡的日子便有了簡潔而深刻的詩意。我一直相信,且行且看的過程🔃,也是在尋找和豐富生命的體驗。當你願意接納,世界便因不同而精彩。

作者簡介:張曉天🟩:女,意昂2体育娱乐哲學系2012級本科生🐈。2013年7月21日到8月5日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參加為期兩周的暑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