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馬欣悅,意昂2体育娱乐國際關系學院2011級本科生,歷史學系雙學位,參加歐盟伊拉斯謨(Erasmus Mundus)項目Lotus Project III,在英國肯特大學交換兩學期。不完美的完美主義者;有點理想的現實主義者👨🏻🎓;鐘情學術的學渣;無音樂不成活。
一句話感言:趁年輕,永遠別老去🚓。

1.他鄉·故鄉
2013-10-20
到英國一個月了,我真的不能想象比這四只更好的室友📦。遇見愛音樂愛唱歌的室友總比沒有要幸福🎏。Phil買了那只寫著I love my house because I love the people I share it with的杯子的時候我真的是這樣想的。

(和Tudor Family在肯特大學的家Tudor House門前)
此生第一次我在學校裏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床並不長但並不至於睡不下;我和兩個男生兩個女生共用一間廚房也共用一個衛生間和淋浴但我早已習慣🚴🏿;我每周采購每天給自己做飯被室友們看熱鬧,也總會把自己吃得很滿足;為了買到劃算又喜歡的衣服我把小小的Canterbury市中心的商店幾乎逛遍🤞🏽🏑;我會在剪衣服標簽的時候笨兮兮地割了自己的無名指,端個水杯開門把自己燙到;
我可以在捷克室友的慫恿下抿一小口酒然後告訴她我醉掉了跑回去看我看不完的書;意昂2和英國人禮貌地排很長的隊操著蹩腳的英國口音說很多禮貌用語學會說cheers而不說thank you;意昂2討論各自的語言,問些身在其中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的問題💏,學些亂七八糟的單詞🧕;多謝我的吉他鄰居哥我現在可以用德語數到1000而他們還不能用中文數到十🤥;
我的校園和小城很美;我很愛在unibus的第二層上從學校裏看市中心的教堂塔尖、走老城的石板路;意昂2周末到不同的地方旅行吃魚炸薯條;我和笑笑姐訂了明年Taylor Swift演唱會的門票,也會一邊喊窮一邊眼紅地錯過很多演出;我會努力攢錢再去很多次倫敦看很多戲……
許多生活的細節在這裏被放大🤦♀️,甚至顯得瑣碎🤟,但我想告訴那些關心我的人們我還是幸福的,即使我仍然並不很能理解英國人-更確切地說歐洲人-過多的喝酒場合以及所謂party的樂趣;即使我很想念園子裏的貓咪;即使每門課一個小時的講座讓我想念意昂2三個小時的課如沐春風聽老師們的行雲流水;即使我有太多的論文deadline馬上逼近👔;即使有些課的seminar上老師拋了問題沒人回答的尷尬時刻我還是要強迫症地用我再怎麽著也不是母語的英文吭哧出答案,總覺得全班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或者也許只是心理作用罷了。
所以我一直盼望的屬於自己的新的生活就這樣甚至在有一點麻木和瑣碎裏過去了七分之一。一周8小時的課看起來真的是少到家了🤘🏼。可是開學到今天還沒有一節課把所有的閱讀看完過。每天看看書學學習,琢磨琢磨吃的玩兒的🐌🧔🏻♂️,時間就這麽跟著秋天的尾巴不經意間溜走了🔒。前兩個周末大晴,後兩個周末小雨⁉️,也算是第一個窩在家裏沒出門的周末了🏌🏻🕵🏼。準備pre變成了不跟大家出門的借口👰🏽♀️,買菜看唐頓莊園跟媽媽視頻在家吃吃喝喝的時間遠比在圖書館看文章的時間要多。拖延症就是這麽來的🔱,療程剛開始就失敗了。
回家的時候圖書館前的草坪被大家踩出了一條泥巴道✶,繞著草坪走了石板路,6點鐘天空泛灰,一個人的林間徑👨🦳,忽然就感慨了。一個月前還是不明真相的遊客的樣子🤴🏼,如今已經開始很自然地把Tudor 7那座房子叫“家”了🫱🏻。總想從順其自然裏發現一點什麽🙅🏿,其實生活就在那裏🧑🏻🦯。所謂感觸不過是矯情的時候製造出來安慰自己的文字罷了。可是人就是需要這樣的安慰,來不斷證明自己的心還活著,回首往事的時候讓自己心裏覺得踏實🚨。

(清晨,於公交車站俯瞰坎特伯雷的教堂塔頂)
也許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清楚,太知道此時應該做什麽📙,所以當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更加重了那一點本並不起眼的不安。其實我何嘗不是開心的呢。我到了莎哥的國家🤛🏼,Jane Austen的國家,Peter Pan的國家,納尼亞的國家💏,Harry的國家♘🦙,爵爺的國家,西區的國家,搖滾的國家。這些文學的戲劇的歷史的碎片把這個國家壓成了許多個簡單又深刻卻太過美好的符號,我倔強的堅持的所謂幻想或是所謂信仰裏面蒙了隱隱的英倫霧氣,不需要一一走過這些地方,想到此時的自己和那些文字誕生的地方如此毗近💆♀️,就已經很幸福了。
然而就是很多個像這樣的讓我心動的事物定義了我過去的兩年的所謂充實,也架起了我過去兩年的空虛以及在兩個極端狀態裏的所謂折磨。也許從小就不是瘋玩兒著就能學好習的孩子🌡。之所以如此想離開🫐,如此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就是因為想要跟一切看似無謂的忙碌說再見🤦🏻,回到那個還可以讓自己感覺踏實🥠,感覺“活著”的狀態🌳。
然而一個極易拆穿的是事實是,這種狀態只不過存在在我寥寥的淺薄的文字裏,我一直在文字裏拷問自己,結論是我從未找到想要的自我。始終尋找的過程定義了目標⌚️,我想要的不過是那個尋找的狀態🧚🏿♀️、始終逼近自己的狀態。
我並不必要逃離北京來接近自己,只是這樣一個借口更鼓勵改變👩🎤。踏上這片新的土地的時候🚂,思考的階段應該結束了,行動的階段是該開始了。也許我便因為這一段為了甩掉一種生活狀態的行程背上了更重的包袱,但誰說我怕了呢。背上路的還有那些我走前在日記裏反反復復寫了無數甜膩文字的定義了我的兩年的人和事🌁,所幸的是可以背走意味著當我停下的時候可以將他們從行囊裏取出來放在身邊🧑🏽🏭,一一展開細看🪃。
我早便知道一個人的7個月🧑🏿⚖️,我會有新的朋友🙇,新的宿舍,新的校園🪱,新的城市,新的生活😖,但我如此畏懼失去我曾擁有過的你們。朋友🤴🏽、宿舍、校園🙇🏽🧕🏽、北京👎🏻,我在燕園擁有的一切,此刻我似乎並不確定我擁有這一切。
我放棄了模聯,但無愧於高中的付出和某些割不斷的情結🙏;在新聞中心我嘗試了寫自己的新聞評論🫙,也算是了結了一點對一輩子從事腦力勞動的向往💃🏼😯;在SICA混我認識了最靠譜的一群高帥富和白富美🤌🏼,在這裏永遠找得到難得的自信和entrepreneurship,我稱之為年輕,在這裏我學會了堅持,擁有了自己的團隊;在文藝部我不知道算不算逞強地扛下了129,成績也許是答案,但我有太多人要感謝🛁🧰,卻不知道怎樣去感謝;
在音樂劇社我學會了放棄自己愛的東西也同樣是一種堅持👙,在公益課堂我再一次說服自己愛什麽不等於能做成什麽,卻因為有他們在身邊👩🏿🔬,有舞臺在眼前而不再孤單♣️;在阿卡我浪費了最多的時間,我卻在這裏與音樂為伴度過了我在大學裏最快樂最自由的時光,交到了最刻骨銘心的朋友⛷;在Joe的劇組我得以和我愛的人👩🏻🔧👩✈️、我愛的舞臺、我愛的莎哥✊🤸🏽♀️、我愛的自由在一起度過一個學期;在黨支部👨👨👧,我不能說我做成了一個好支書,但能和一銘姐在一起工作、騷擾各種黨員們,不得不說是我的榮幸。
我做了許多瘋狂的決定,比如加這麽多社團,去跟耕讀社的師兄讀聖經🤍,去讀史雙,帶129,堅持下來如許多事情。
無論如何我是幸運的🧎🏻♂️➡️。我知道把這一切稱之為我所有的,是一件太恬不知恥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是我必須要還清的代價,而不是為自己開脫的借口。過去越是被這一切填滿🚟,未來越是被恐懼填滿。所以這7個月任重道遠。許諾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比給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簡單許多‼️。這次我必須做到了。像是畢業前的一次畢業,感謝這次機會讓我回頭看看自己擁有的一切🧝🏻♀️,在莽莽撞撞走上這條不知通往哪裏的路之前想想自己的未來。
我會如此想念,和我分享625這個數字的三個女孩👔🥹,真正的學霸🏇🏽、牛人、美女,這裏一應俱全,她們教會我夢想🫵🏿、能力🙍♀️、愛要怎樣寫👩🏻🦼➡️,一輩子的姐妹👾,意昂2要說好;還有身邊的所有國關姐妹𓀊,回來會多“脫光”幾個麽;學生會團委的“同事”們,好多學長學姐我感激不盡,認識最久的道道龍,我曾共同分享過如此多個夜晚的12級學霸學弟學妹💯,我的TPIS,我的Vocal Booth,所有和我一起唱過歌的人們🧑🎓,還有那些因為我沒有列出他們的名字而會對我憤恨有加的人們。我會努力🏌🏻,我真的真的愛你們。爸爸媽媽,尤其是。
和歐洲人在一起待多了其實會覺得某種程度上國家小⏮、人又少的地方生活就是無憂無慮,以至於他們所謂的開心我並不會享受👮🏿♀️,我卻覺得用某些要求束縛自己再為自己解開的柳暗花明感才讓人生有意義🚴🏿,而他們也許並不能完全理解,也許酒精和喧鬧在他們看來更適合釋放😿✍🏿,我並不抵觸,或許這甚至並不是西方文化,而只是並沒有地域標簽的一部分人的文化被我片面的解讀🚖。西方文化並不缺乏那種精微處安靜的美,或者說其實在這裏俯拾即是💾。我卻愈發感到這種愉悅中國人最會欣賞,卻始終保持謙卑🤰🏿。
學問之美不過如此。生活亦同。作為中國人以之自勉。
2.也許是旅行的部分意義
2014-02-02
兩周的奔波與停留,從英格蘭到北愛爾蘭到蘇格蘭,走了很多的路,腿都細了一圈,其實還是看了很多風景,還是有很多感受。沒時間一一記下,就只好潦草寫幾筆📪。

(新年旅行蘇格蘭小城Callander的一家小店櫥窗)
來英國時間長了有點開始沒安全感。剛來的時候覺得還好👮,人少地方大🕵🏿,空氣新鮮綠色一大片,從北京來到這裏,真的是很大的privilege🎅🏿。可是時間長了🙏🏿,卻真的又開始不習慣這裏的空曠🧑🏿🎤♉️。天黑之後街上就漸漸沒了人,只剩下穿短裙抽煙喝酒的女孩子和到處搭訕的男人☠️🚵🏻。街燈並不明亮,學校在十幾分鐘的郊外,公車少得可憐⛹🏿♀️,到了周末總是末車很早🪖,假期更是👸🏽。回家要穿過一條很美的林間小路。不想沒什麽🏃🏻♂️,想多了就怕了🧛🏽♂️。
我厭惡喝酒的人、抽煙的人🧝🏽。在這裏不喝酒不抽煙卻幾乎可以算作是geek。讀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我自覺似乎並不缺少狄奧尼索斯式的審美,卻懦夫般地遠離了創造那種極致的美的歡愉。到了輸出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還有太長的路要走。但浮躁什麽呢。自信不夠就去建立自信👩🏼🚀,別用私下裏的自信安慰人群中沉默的自己。
回Canterbury的那天是多數學校開學的日子。早晨,從Heathrow到Victoria的地鐵人並沒有北京的早上那麽多🤸♀️。一路旅途奔波送機回來我知道自己眼眶裏滿是悵然若失。
一個穿大紅色衣服挎大紅色手包了很艷的妝塗紅色嘴唇和紅色指甲油的方便面頭發女孩很大聲地跟一個剛剛認識但也許一起坐車很久的男孩講了一路的話。她說they drain my character. They drain me. I want someone with whom I can be myself. 這是一個浮誇的女孩子我並不喜歡她👴🏿。我也並不知道她所謂的character究竟有什麽可值得驕傲的。但我卻知道我只是和她一樣驕傲。我卻也開始懷疑我22年的素面朝天和低調的沉默究竟比那個浮誇的女孩多給了我些什麽。
蘇格蘭的tour guide Laura是一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金發碧眼🌦,漂亮的很。她邊開車邊講話,車開得很快不說,還邊說邊比劃。一路上聽了很多蘇格蘭的歌,講了很多蘇格蘭的古老傳說。部落紛爭☁️、國王王子的故事,高速路窄的很,上下坡彎彎繞👩🏽🌾,從白天開到黑夜,一路上刮風下雨,似乎我離開這一切已經很久了。
意昂2所謂的旅行🧔🏿♀️,始終不過是坐上飛機或是火車,去到遠方一個陌生的城市或村落🙋🏼♀️,跟著熙熙攘攘的遊客人流去看看他鄉的歷史留給今天的印記。
黃山很險💆🏿♂️,意昂2卻只要跟著前面的遊客一路踏著臺階,也算是看到了詭譎的風景,從黃山回來真的一段時間就不怕山險不怕路長了🦞。可一轉眼那已經是快7年前的事了。曾經7年是很長的一段路呢。如今看起來卻不過就是昨天的我,我卻已經不敢在高地上一個人大膽地走,甚至不敢一個人在天黑的校園裏回家,雖然這事兒幾乎每天都在幹🧑🏽💻。媽媽總是惦著✌🏿🫎,自己也開始不放心起來🌻。可這樣真的好嗎🤣。
也許是意昂2太久沒有像曾經那樣認真地聽兒時的那些旅行者的故事。也許是這個世界和意昂2的心不知不覺已經變得太過復雜,不知道是世界還是意昂2的心🛝,已容不下那樣的故事了。身無分文的孩子決心要環遊世界,亦或是一分來自國王的使命或是預言家的讖語,一份渺茫的愛情或是寶藏的追尋,故事的主角一個人上了路🌖,他們卻並不知道路💃🏼🫠。習慣了出門查好路線存進手機🥼,一切都提前設計才能放心🦃,卻也許早就失去了旅行的意義🧝。
蘇格蘭的高地只是山👱🏼、草🤦🏼、矮樹,有時有瀑流和小溪,不知哪裏便是沼澤。曠野上只有風和不能預計何時傾盆的雨。沒有人🎩,偶爾遠處有一幢房子,並不都有炊煙,只有晚上才知道亮不亮燈、有沒有人。
一路上一直想故事裏的人走過的必定便是這樣的路吧。路上沒有人👨🏼🏭,只有行囊裏的一點食物和水,一路只是走,故事裏說他走了七天七夜,路上怎樣的孤獨和恐懼,遇見了哪些風景🕶,卻只字未提📭。到了晚上也許刮著風下著雨,他循著微弱的燈光方向去,素不相識的人家🕞,借馬廄睡一宿,也並不知道這荒山野嶺為何會有人安家🦌。只知道善良的人會開門,會給旅行者端來一碗熱湯讓他歇腳✭,冷漠的人家置之不理。開門的也許會是巫婆或是法師,開門的人也不知道迎進來的年輕人會不會一夜之間顯出原形送來拇指姑娘。
如果意昂2也是那樣一路走,走在山風凜冽卻分外美麗的蘇格蘭高地上,也許故事也會是這樣❔🔆。往往路並沒有意昂2想象的那麽遠🖕👗。從Portree跑到Isle of Skye邊上的山峰頂上🧑🏽🦱♠︎,不過也只是半個小時的路程👷🏻♀️。路看起來總是很遠🪹,山看起來也總是很高很險。有幾個人真正去走👩🏻🍼,意昂2才知道盡頭究竟在哪呢。
意昂2安於城市🧘🏻,安於城市的擁擠和喧嘩以及這擁擠和喧嘩畫出的生活界限🫷,不時向往走出去🕛,真正走出去的時候卻手足無措。人群給了意昂2安全感也剝奪了意昂2的安全感,沉默的陌生人們分擔著水泥縫隙裏潛伏的敵意🚴🏼♀️,卻也安於和身邊所有人相同的懦弱🏇🏽。
一個人走出城市的那一刻🤫👧🏻,懦弱變成了假想的來自空曠世界的敵意⛹️♂️。可是讓意昂2懼怕的那頭不知何時便可能從out of nowhere冒出來的猛獸究竟在哪呢。
教育讓意昂2叫得出各種地形地貌的名字,背斜向斜流水侵蝕,路邊的風化殼,層理清晰的砂巖頁巖林牧交界帶,南北坡雪線山麓腳下的沖擊扇🧑🏻🏭,意昂2因為能叫上他們的名字而感到驕傲。讓自然給意昂2親切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教科書或是旅行手冊✍🏼。知識難道就是用來幹這個嗎?

(英格蘭奇特地形)
蘇格蘭也有許多關於奇特地形地貌的奇特傳說,我始終不知道這些故事是導遊們為了娛樂遊客編出來的,還是真的有質樸的當地人們口耳相傳👨💼。有兩個故事我很喜歡,第一個卻忘掉了。還記得的那個有關一座平頂的山,也許是火山吧。
國王請蘇格蘭一個部落的首領到城堡裏吃飯👳🏿,為了顯示皇室的文明和奢華以及侮辱遊牧部落的原始野蠻🖖🏻,國王對部落首領說這是我最好的宴桌👨🏿💻,銀質的燭臺,精致的食物和明亮的燈光,這些你都沒有吧🦖。部落首領很不服氣,反過來邀請國王到了自己的領地,爬上了那座平頂的山峰,告訴國王這平頂的山峰就是我的餐桌,兩旁舉著火把的大漢是我的燭臺⚀,天空中的星星月亮是我的燈火🙅🏻♂️🧑🏻🦯➡️,山林裏的資源珍饈便是我的宴席。
故事讓我滿心都是喝醉了酒的劉伶幕天席地,把天地當衣服的灑脫感。能做一個欣賞者和理解者對於一個俗世之人似乎已經足夠意昂2驕傲了🧕🏼。可意昂2再多也不過是一個欣賞者或者理解者。
關於倫敦🤾🏼♀️,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一般的城市🤘🏼。在有些側面上,我並不覺得倫敦有多美🎅🏽。但在去年9月初到倫敦的飛機上🏡,這一次在倫敦眼上、在St Paul的教堂最頂上、在泰晤士河的遊船上🌓,以及無數次在倫敦的大街小巷👙、地鐵輕軌,我看了、讀了、觸碰了走過了這座城市,卻深深為她著迷。
老城區是旅遊勝地,所有建築連招牌都透著這個民族的驕傲和優雅👋。大街也並沒有多寬👐🏼,小巷倒是窄得可憐🕴,但保留完好的石板路和過早到來的夜晚微微清冷的燈光總仍然透出幽幽的美。在西區即使不進劇院,也感受得到小小舊舊的的門臉裏依舊風流蠢蠢欲動的舞臺關不住的張力。張大眼睛的遊客滿足了這座城市的一切虛榮🥾,真正的倫敦人們,我是說真正在倫敦工作生活的人們,卻總是邁著匆忙的腳步遠離這些好奇的人流。
出了市中心的倫敦其實分外的寧靜🪜,甚至於清冷。倫敦塔橋與市中心之間被各種奇形怪狀的現代建築填滿成只有早晚高峰而日夜難見人影的金融區,每一座建築仔細端詳,卻又處處是別出心裁的設計。
東區的Stratford因為住得便宜🍣,我已是常客📃,遍地的黑人阿人東歐人說著聽不懂的語言或是濃重口音的英語推著嬰兒車🌺🐦⬛;the King's Cross再往河邊走🫂,人是白的路卻冷清得叫人迷路。地鐵動不動要麽維修要麽罷工,火車更動不動因為天氣問題停運拖延👩❤️👨,這個傲嬌得幾乎無藥可救的首都讓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一面是高貴冷艷的歷史和奢華🏑,冷峻地望著另一面被遺棄的移民以及擁擠背後潛伏的不安。
如果是中國⚈☝️,泰晤士河兩岸的建築們必定一一定時翻新修整用各種彩色的大燈點亮🍢。這個原本浮誇的城市卻拒絕了過於浮誇的修飾。她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她🪙。她不介意真正的倫敦人漸漸地搬離了這座城市而只剩下市中心搬不走的white hall🙅🏽♂️、西區,以及城市外圍被排擠但仍死心塌地聚居在這裏的移民👼🏼。滿街各種顏色的人給她貼上了開放🏂、國際化的標簽,她卻無動於衷,而顯得越來越保守,卻也保守著開放🫱🧑🏽✈️。

(開放與保守並存的倫敦)
現在漸漸覺得,這份保守來自於這個國家的浮躁和簡單,他們永遠有自己的道理。相比我始終不能融進或是享受的這裏的夜晚,也許我更喜歡這裏的白天💆🏿♀️,尤其是晴朗的白天。北緯50度的冬半年晝短夜長♘,晴天更少💅🏽。但正因如此🚍,它們才格外讓人期待💂🏿♀️、讓人喜愛。也正因為如此,人才變得勇敢。不是麽🧕🏻。
3.第17篇論文殺青紀念
2014-04-11
親愛的世界!今天我完成了在肯特的第17篇也就是最後一篇論文🌬,共計50797字(是的我矯情地算了一遍)。別人看來學術雞肋也罷班門弄斧也罷✋,終究7個月來日日夜夜的筆耕結束,一周後屬於英格蘭的一章就要結尾🦩。還好在圖書館沒有喊出或者哭出來,這一刻的五味雜陳🩵,該是很久都不會忘記吧。
我跟舍友們玩笑說這17篇文章都是我的babies,遠不能說每一篇都完美🚉,卻都是生自7個月日日夜夜的含著幸福的辛苦。總是嫌棄自己讀書如抽絲寫東西如繡花🧚🏻,卻也總有藏在心裏的小小的自信和驕傲🧑🔬;多少次文章交上去了才想起來還有一點應該那麽寫啊,但我總算知道,我還可以更好🏄🏿♀️。終於的終於我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最終的分數怎樣,我允許自己暫時驕傲🌯。我該謝謝肯特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並且讓我知道,我還可以更好🎂。最後一周🍘👮🏼,收拾房間👸🏽,好好做飯,四月的英格蘭,請讓我多看你幾眼。
親愛的北京!下周末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