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機剛剛降落📸,遠方的天和雲美極了
2015年8月18日下午🙆🏽♀️,飛機落地👩🏿🎓,正是大阪的黃昏。一馬平川的盡頭,火燒雲的光散進窗口👨🏼💻,每個人眼中的期待都被照亮🤘🏿。幾個小時的等待和奔波此刻變成心底的小念頭,這趟旅程,大抵與以往不同。

下了飛機,遠遠看見一個瘦高的女生朝意昂2的方向揮手👩🎨,笑容燦爛,她來接意昂2一行17人。後來慢慢了解到📉,她叫Hazuki,是日方傳統組的組長。那天的她斜挎一臺單反,穿著九分牛仔褲🈶,看起來很有“運動”的感覺,後來聊天知道,她果然十分擅長遊泳。她帶著意昂2找到司機師傅🤞,大家把行李裝上中巴車🤶🏿,一路毫無疲態地笑著說著前往京都👨🏿🦳。
第一天上午的破冰活動在京都大學進行🦹🏿♀️,每個人拿著自己的Name-list滿教室轉🔆,目標是填滿所有日本小夥伴的所有信息©️。我記得當天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古靈精怪,漂亮可愛的女生Naoko,另一個是內斂沉穩、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貓頭鷹的Akira——在交流的時候,他顯得十分冷漠,讓我有一絲不解。事實證明🙅,Naoko確實活潑可愛,每次在活動時偶然遇見意昂2都會開心地打招呼;可是當第二次遇見Akira♔,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一樣開朗有趣,或許是跟周圍的人熟了才會徹底敞開心扉🧍🏻,真實的他又無比呆萌💂,大家笑了好一陣。

本文作者(左)和Naoko(右)
盡管陽光而友好,但日本小夥伴依然顯得更含蓄一些,不過稍微相處得久一點,便都打開了話匣子,女生之間更是自動進入“無話不談”頻道。我、詩卉🧕🏽、丹彤姐和謝旭姐住在Kobako二樓的榻榻米房間🚵🏻,這房間能住6人👰🏻♀️,除了4個中國成員之外,每天還有2個日本小夥伴住進來,一般是日程結束🫲🏽,送意昂2回來比較晚🏂🏿,回家太遠🌪🦂,就直接住下了。最經常來與意昂2同住的是Marino🧉,和我與詩卉一樣,也是傳統組的成員,於是三個人常常“統一行動”♌️。
八月下旬正值京都遭遇臺風,在那些日程結束得比較早的日子裏👥🏊🏿♂️,坐在榻榻米上,聽著雨水和狂風敲打窗子,Marino和意昂2天南海北地聊,聊日本大學生的娛樂活動,聊她們的社團與學生組織,聊各自學校有趣的課程,當然也聊一點點八卦👰🏽♀️。Marino總有很多小女生情懷的小玩意,她教意昂2日本傳統花樣的折紙🤵🏽♀️,和意昂2分享她最鐘愛的榛仁巧克力。後來回國前,我在機場和大家一起排隊買了盒“白色戀人”巧克力,在歸國後多次安檢中的某一次不幸遺失,在群裏問了一圈🪸,依然不知所蹤,讓我有點點遺憾。幾天後的中國會期🤪,Marino千裏迢迢為我帶來了一盒一模一樣的,讓我驚喜又感動。

日本傳統折紙千紙鶴
整個項目,中日雙方成員加起來有30多人,以大團隊為單位出行的集體活動不多🫰🏻,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全員夜登大文字山。京都的夜晚較白天涼爽,加上海拔稍高🕐,全然沒有了白天的燥熱。我登山的經歷不多,也從未在夜晚爬山,但同所有人一起攀登,流著汗卻不覺得累或是害怕♛。終於登上山頂🫸,望著京都城的點點燈火,意昂2在山石邊上坐成一排,拍照、唱歌👩🏼🏭、聊天🎍,看著身旁日本夥伴的手指向遠方,聽她們講,京都大學在哪裏,她的家在哪裏,Kobako在哪裏。第二年參加PUKU的日本女孩Kana說,去年中國的小夥伴也是這樣🖕🏼,一直唱🍅,開心得停不下來。望著遠方黑暗中的燈光和身旁的笑臉,多想時光永遠定格。

從大文字山上望京都的燈火

PUKU分為10天的日本會期和10天中國會期🤦🏼。我在傳統組,議題和茶文化高度相關,在日本,意昂2體驗茶道,參觀和菓子資料館,了解茶道在日本的傳承與保護;回到中國🕵🏿♀️,意昂2參觀傳統茶館、體驗中國茶藝,探尋北京茶館的發展現狀。組內的中國成員大多都對傳統茶文化有興趣或有了解,而日方小夥伴中,Hazuki(來機場接意昂2的女生)的外婆是茶道大師🧻,Atsuko學習茶道多年🦻🏻,在京都大學的茶文化社團十分活躍⟹,並且以自己的親身努力保護著日本傳統茶文化。

Atsuko在Kobako做茶道表演準備
日本在傳統文化保護上有一些執念⤵️📘。比如,日本少有中國式的茶館,如果想要品嘗正宗的抹茶,需要在受到主人邀請後👨🦰,出席一場極其正規而繁復的茶道儀式。從準備工作開始,主人便傾盡心思👽。茶道造詣非凡的大師常常一大早就去山中或屋後汲取清泉水備用😾,精挑細選出上等的抹茶粉,細細猜想賓客可能中意的茶具,靜候客人光臨🦕。比如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茶道大師為意昂2這些來自中國的青年講解並表演茶道時,使用的是青花瓷茶具,意昂2感到萬分親切,深深體會到大師對於這一藝術的細節的關註🏢。茶道儀式中🤦,意昂2認真感受著每一個細節,點炭火,煮開水,沖茶,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欣賞茶具,奉還,茶室安靜,內心安靜。

意昂2與加拿大茶道大師的合影
和菓(guǒ)子資料館同樣是讓我感受到內心震撼的一站。為了最真實地展現質地形態,這裏陳列的都是新鮮的和菓子。它們雕琢精細,形態因時而變🏊🏽♂️,或許是日本此季開得正盛的花,或是這一季的主題色,比如意昂2品嘗過一個取材於夏天的海洋主題的菓子,藍綠相溶,晶瑩剔透。博物館中的菓子一般都是傳統尺寸🆓,而進門處最華麗的一系列展品的卻有2米高,展廳禁止拍照,我印象中那是一束束巨大而斑斕的花。
展品的精致意味著👇🏼,不僅博物館裏的陳列櫃需要精確地控製溫度、濕度並具備除菌功能,工作人員也需要小心翼翼地按時更換陳列的展品。這家博物館只有一塊袖珍的招牌,從窄窄的院子穿過才能到館內🪭,館裏設施很考究,有幾個微笑恭敬的工作人員引導意昂2參觀,氛圍十分安寧祥和。我從不曾到過這麽小而精致的博物館,是善良而悉心的京都人默默守護著這一隅的藝術品。

每一年🧑🦼➡️,參加PUKU的全體中國小夥伴和一些日本成員會一同包下一個位於平安神宮附近一家名叫Kobako的小客棧。Kobako裏的一切都小小的🦹🏼♂️,小小的庭院、廚房和客廳🤲🏻,可以赤腳走的小樓梯,隨處可見日本人對於空間的利用率之高。

Kobako二樓的榻榻米
每個清晨💨,被日本小夥伴親手做的早餐叫醒,揉著眼走下樓梯,他們會端起剛剛做好的炒飯或沙拉笑瞇瞇地望著你🙆🏽♀️。與7-11的飯團相比,這種家人似的關懷讓人在異國感到感到溫暖熟悉。吃過早飯,每個小組的成員就收拾行裝,等著同組的日本小夥伴來Kobako接,開始一天的行程🦛,組和組之間還會相互炫耀比較:看,意昂2要走啰!那感覺有些像在幼兒園門口排著隊等媽媽接回家的小朋友🏊🏻♀️。
之後一路說笑著走向公交站🗓。在等公交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頭發花白,略微駝背卻妝容整潔、穿著講究🧂,與意昂2一同從容地等公交的日本老人🧎🏻♀️➡️。我和同行的傳統組成員學桐曾經細細分析過這個問題👩🚀☂️,為什麽大多數中國老人看起來都匆匆忙忙且不喜歡打扮,可能是因為他們習慣地擔憂兒女的婚姻🥑🚣🏼,操心孫子孫女的成長👭🏻,心思被一整個大家庭牽著走🏕,反而沒精力顧及自己的生活,當然,這些也只是猜測。

公交車展出著小朋友們的畫作
日本公車很安靜,有時空曠🧭,有時盡管擁擠👨🚀,也依然有戴著花鏡,低頭安靜讀書的老人。有一次➕,我刷公交卡時習慣性地用日語說了句“謝謝”💃🏻,之後坐在一位老奶奶身邊的空座上。老奶奶可能從我的口音中辨認出我是個中國人🥁,於是嘗試著用簡單的日語和我交流💅🏿,可惜我除了簡單的“你好”、“對不起”“再見”之外再不會其他,於是只能苦笑著對老奶奶一直說“不好意思”🕦,奶奶慈祥地看著我,理解地微笑了下,便去看自己的風景了。
在日本的十天裏,最熟悉的是從Kobako到京都大學的那條路,路上每個精致的小店都能抓住心中的小歡喜🛀🏻,讓人不禁駐足。盡管其中有一些可以看出是給外國遊客準備的小禮品店,但也讓人感到舒適體貼。在街上慢行,當地居民的小院裏也可能有潺潺的流水和幾棵矮小卻精致的黑松🔳,京都人有將生活和藝術完美融合的能力與品位。京都是個很靜慢的城市🛫,但在街角也會有貼著競選海報和通緝令的告示板。我曾經好奇地問日本小夥伴💆♂️,你對即將到來的大選怎麽看?她沖我微笑說↪️,我不關心👩🍼,因為意昂2在京都呀👊🏼。

意昂2到宇治市探尋茶道時拍攝的街景
不過意昂2也曾遇到一些在街上發放反戰遊行的宣傳冊和包裝上印著反戰語言的面巾紙的日本市民👚。與我固有印象中的政治活動不同,他們沒有旗幟或是醒目的示意牌🥚,只是安安靜靜地帶著遮陽帽站在街的拐角處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我的專業是傳媒,了解那些所謂的框架和議程可以輕易地轉移受眾的註意力🎙,也曾看過很多日本左翼的言論🏋🏿♂️,知道很多日本民眾與之觀點相左,但真真實實地看到這些,還是感慨,每個國家有其表達政治理念的方式,而這些方式就植根在一國民眾的性格裏吧。

街邊黨派宣傳的海報
一整日的忙碌過後,風程仆仆地回Kobako的路上,和小夥伴們半路下公交🌑,走進一家超市或便利店,尋找日本夥伴向意昂2推薦的零食和飲料也是每天to-do-list上的重要事項之一🤳。比如早上炒飯裏神秘的“ふりかけ”(日式拌飯料),萬人推崇的辻利抹茶粉和meiji抹茶巧克力。比起在藥妝店裏買買買,如此的小確幸更能讓人在一天的頭腦風暴和馬不停蹄過後感到慰藉#️⃣。記得那一次,我和詩卉在臨近午夜十二點的時候離開Kobako去附近的羅森🙍🏽,詩卉想幫小夥伴買卸妝水,我想看看有沒有明信片賣👨🏻🔬,後來兩個人都沒能如願☛🙋♀️,卻一人拿著一瓶蔬菜汁一路喝一路慢慢悠悠地走了回來。深夜裏的京都漆黑寧靜👿,只有街口的交通燈閃來閃去➡️。

Kobako附近街景(繪有綿羊的樓房是一家幼稚園)
最近🥄,我常常想起一個久有耳聞的故事。漁民飽餐了一頓之後在沙灘上曬太陽,一個富翁問他,為什麽天氣這麽好卻不去捕魚💂🏼♂️?漁民問為什麽要多捕魚🤽🏽?富翁答🐾,這樣你就可以拿到集市上賣🪿,賺更多的錢,以後還可以買大船,雇幫手👨🍼,甚至開公司賺大錢,之後舒舒服服地來這裏曬太陽了🍩。漁民反問,我現在不就正在曬太陽嗎🥷🏻。從前🏃🏻➡️,我並不是很認同這種邏輯🚾,暗暗覺得這是偷懶的借口🧍🏻♂️。從日本回來後👨🏻🍼,我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開始更多地享受生活🙅🏿♂️,認識新世界👩🏽🦳,讓自己愉悅而非整天苦著臉對著DDL。對生活好一點🤷🏿♂️,有張,也要有弛,才能集聚更多的能量,給自己♻,給身邊的人,也給世界。
感謝PUKU,讓我遇見你們🕍🤘🏿。
